《郑州日报》(理论版):以“三个统一”推进清廉校园建设

发布者:李敏发布时间:2025-01-16浏览次数:120

马 寒 王宜可

清廉校园建设是清廉河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优化河南教育系统政治生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2022年6月,河南省委在《关于推进清廉河南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实施清廉学校创建行动”纳入清廉河南建设“四大工程”。当年8月,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以“党风清正、政风清明、校风清朗、教风清淳、学风清新”为建设目标,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清廉校园建设进行了任务部署。就高校而言,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应以廉洁信仰教育为核心,以提升干部师生的法纪意识、规矩意识、清廉意识为基准,将廉洁信仰教育与法治教育统一起来、廉政理论研究与廉政实践统一起来、普适性廉洁教育与特色廉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处理好自我约束与外部约束、理论导引与实践向度、普适教育与特色教育三对关系,不断提升清廉校园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廉洁信仰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统一

廉洁既是一种强制性行为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这说明,如果不能从信仰的高度认识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廉洁就很难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从理论上看,廉洁能够成为一种科学信仰,是基于共产党人的信念和宗旨。《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开篇就明确“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自中共二大制定第一部党章以来,我们党都始终把党员的廉洁作为一项基本纪律要求和党性衡量标准。从实践上看,建党10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洁信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廉洁自律、清正廉明作为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腐败行为的诱惑和侵蚀,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高校是党领导的高校,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治校办学的首位,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应将廉洁信仰教育的“软”约束与法治教育的“硬”约束结合起来,以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纪法教育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第一,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的工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价值观,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第二,应着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形成以信仰法律、尊重法律、按法律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准则,不断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廉洁理论研究与廉洁实践的统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较之于其他社会组织有其特殊性。从近年来公布的我省高校违规违纪典型案例来看,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案发频次较低,但社会影响大;二是涉案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三是案发岗位由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后勤保障等重点领域向非其他非重点领域扩散。有学者认为,高校腐败问题具有独立生成的自因逻辑。既包括理想信念缺位、集体道德缺失、法纪意识淡薄等主体因素,也包括制度执行虚弱化、监督问责轻量化、法纪宣传教育和反映反馈形式泛在化、政治生态人情化等条件因素。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将廉洁理论研究与廉洁实践统一起来,深入探究其生成机理、发展趋势和治理路径。第一,应将我们党百年治党实践中积累的先进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法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理论精髓融入高校廉洁理论研究,从党的百年理论发展史中汲取理论滋养。第二,应将高校廉洁理论研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对接起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应把握好高校廉洁文化的实践特点。高校廉洁文化的基点是预防腐败,即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从反面案例中研究腐败滋生、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正反典型教育,达到规范和警示效果。围绕这个基点,高校廉洁文化实践应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进行规制和建设,使廉洁文化实践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体现高校文化的特点。

三、普适性廉洁教育与特色廉洁文化建设的统一

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个性和特色是增强廉洁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础。每所高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清廉校园建设要将普适性廉洁教育与特色廉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在开展以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为主体的普及性廉洁教育的同时,依托各高校以及高校所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本校、本地人文积淀,着力推进具有各校各地特色的廉洁文化建设。目前,全国已有不少高校在廉洁文化融合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河南省南阳市高校的“忧乐”文化、“得失”文化等。这些高校借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文化和“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等饱含丰富廉政思想的楹联文化,对师生进行廉洁教育。四川南充、广安、达州以及陕西延安等地高校充分发挥当地“红色廉政文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开展“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重唱红色歌谣”等活动,将“红色廉政文化”作为本地高校特色廉政文化。就河南而言,灿烂的中原文化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开封的“包公文化”“焦裕禄精神”、安阳的“红旗渠精神”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应当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深度融入体现廉洁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本文为河南省廉政专题研究项目“高校‘微腐败’精准惩治对策研究”的阶段成果,编号为2024LZZD-15)

《郑州日报》2025年1月13日第8版


返回原图
/